• <tt id="0zdwo"></tt>
  • <strike id="0zdwo"></strike>
    <tt id="0zdwo"></tt>
    1. <tt id="0zdwo"></tt>
      全國服務咨詢熱線
      新聞中心

      聯系我們

      福建省南平市農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
      咨詢熱線:189-6061-1036
      手機:13860061555
      電話:0599-8516268
      傳真:0599-8516266
      地址:南平市西溪路76號高新區
        

      新聞中心 您的位置:首頁 新聞中心 技術支持

      北方低海拔地區夏季香菇栽培技術
      時間:2019-07-01 11:00:01 閱讀次數:871
         

      香菇肉質細嫩,滋味鮮美,營養豐富,又能用于治療多種疾病,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。香菇是我國出口創匯的傳統土特產之一。近幾年,國際香菇市場逐步發展,需求量與日俱增,秋、冬、春菇貨源充足,而夏季由于氣溫高,鮮菇缺貨。若在氣溫最高的7、8、9月份鮮菇源源上市,則貨俏價高。 
      一、栽培季節的安排 
      香菇屬于低溫和變溫結實性菌類,其菌絲在5~32℃均可生長,但以24~27℃最為適宜。10℃以下或30℃以上生長緩慢,如果溫度超過34℃時菌絲停止生長,顏色變黃;36℃時菌絲受到嚴重挫傷,顏色變紅;40℃以上菌絲則死亡。原基分化形成子實體的溫度在5~25℃之間,最適溫度為15℃。幼菇一旦形成,即使處于較高或較低的溫度下,仍能生長發育,不過長出的菇品質差異很大。高溫時,生長快,肉薄柄長,質量差;低溫時生長慢,菌柄短而粗壯,菌蓋肥厚,質量好。針對香菇生長發育對溫度條件的要求,在進行反季節栽培時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氣溫情況,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菌株作為生產用種至關重要。武香1號和931等菌株,在氣溫34℃時也能大量出菇,且生物學效率達100%以上,是目前豫北地區較理想的夏季栽培品種。 
          冀北低海拔地區高溫季節栽培香菇,要求在6月上旬開始出菇,其投料制袋應安排在3月中下旬,5月下旬即可將菌筒搬至菇棚或楊樹林地進行栽培管理。如果太早制袋,氣溫低,菌絲生長慢,菌筒長不好;太遲,則制袋時氣溫高,容易燒菌,而且頭潮菇很難出好,從而影響整個栽培過程。 
      二、生產袋制作 
      (一)原材料準備 
      最好選用櫟樹類木屑,粗細適當,大的如綠豆大小,小的如小米粒大小,干燥,不霉,陳的比新的好。桑樹、蘋果樹枝條粉碎,單獨使用或加入30~50%的櫟樹木屑均可。樹木屑如楊、柳、桐、槐等木屑均可做培養料,但菇的產量和質量不如櫟樹木屑,最好和櫟樹混合使用。農作物秸稈,如大豆稈、玉米芯,棉稈等,只要不霉變,粉碎后均可使用。 
      麩皮一般要新鮮、不霉、無蟲蛀。 
      (二)配料 
      木屑 (櫟樹火鍋樹木頁) 70%~80% 
      棉籽殼10%~15% 
      麩皮10%~15% 
      石膏2 % 
      防污劑(防霉寶,菇力神)0.5% 
      料:水= 1:0.8~0.9 
      上述各種原料要稱量準確,反復攪拌均勻。加水量視料的質量、天氣情況等適當增加或減少。如晴天風大適當多些,陰天、雨天適當少些。 
      (三)裝袋 
      選用寬15厘米,厚5絲的低壓聚乙烯香菇專用套袋,要求厚薄均勻、無砂眼、耐拉。截成長55厘米,一端均勻打小褶用線扎緊,再用燭火燒熔化,達到絕對不漏氣為準。 
      把攪拌均勻的培養料裝入袋內,松緊適當,不要過實或過松,以手拖裝好的料袋中央,沒有松軟感,料袋兩端不下垂為度。裝實后用線扎口,先直扎,再折彎扎緊,防止滅菌時蒸氣從沒扎緊的袋口進入袋內,造成水袋。扎口時要把袋口部粘著的培養料擦凈再扎,防止雜菌從此處污染。裝好的袋要輕拿輕放,不可直接擺放在土地上,下邊鋪上麻袋、編織袋等物,防止沙粒刺破料袋,造成微孔,造成雜菌感染和水袋。每袋約裝干料1公斤,濕重1.5~1.8公斤左右。 
      (四)滅菌 
      大火攻頭,爭取在4~6小時內達到100℃,達到100℃后不掉火,不降溫,保持16~20小時(或更長),即可達到滅菌效果。蒸好的料袋氣味芳香,深棕褐色,色澤一致。;鸷髳炓灰,當料溫降至70℃左右時,搶溫出鍋,迅速運入接種室,搶溫出鍋起到巴氏滅菌的作用,可殺死有害微生物的營養體,抑制孢子及芽孢的萌發,可有效地防止雜菌感染。 
      (五)接種 
      接種在接種箱內嚴格無菌操作。接種前接種人員先用消毒酒精洗手消毒,然后點燃酒精燈,接種用的所有工具,都要火焰消毒。菌種瓶外壁用酒精棉球擦干凈,在酒精燈上方拔去棉塞,挖去上層1米厚的老菌皮,整塊把菌種取出,迅速接入穴內,盡量不要把菌種打碎。每袋正面打3穴,背面打2~3穴,梅花形排列,打一面接一面,穴要點滿,要壓實,略突出袋面,不可凹陷。菌種塊完全把穴口蓋嚴,不留縫隙。如采用枝條接種,可采取直接插入,或用竹簽破膜插入的辦法,不要完全插入,袋外留有0.2~0.3厘米,封住穴口。 
      (六)發菌 
      菌袋發菌培養是一項認真、細致、時間較長的復雜工作,從接種至菌袋達到生理成熟全過程需50~60天左右,因香菇是恒溫發菌,變溫出菇的菌類,整個發菌期要求基本恒溫24±2℃,相對濕度70%以下,暗光、通風。 
      發菌溫度要恒定在22~26℃(料溫),絕對不能過高過低。如長期高于27℃或低于20℃,培養菌袋時間要延長,出菇期推遲,且菇的產量、質量欠佳。菌袋成熟后(約60天),再把料溫升到27~28℃,繼續培養4~5天,然后把溫度突然降下來,使溫差在10℃以上,時間3~4天,進行催蕾處理。第一批菇出的量大、整齊。如長期處于18~20℃條件以下,菌袋起疣狀物,不轉色,形成白袋,不出菇或出畸形菇,有效積溫必須達到1200℃以上才能出菇。前期24℃菌絲發育生長最好,后期27~28℃胞外酶分泌最旺盛,分解木質素、纖維素、半纖維素的能力最強,能積累大量營養,對出菇有利。 
      香菇菌絲對溫度刺激的表現特別敏感,接種后菌袋培育具體措施和操作方法如下: 
      1~6天 :菌絲開始萌發定植,不要翻動菌袋,一般不通風。此時袋溫比室溫低1~3℃,室溫可控制在28~30℃,正適合發菌的溫度需要。 
      點種后,每天測量溫度3~4次,每個房間一定要多點測定,溫度計一定要放在中間層菌袋中間,不可放在上層袋表面,造成室內暗光,一直到50天左右。 
      7~10天: 菌絲已吃料,開始生長,可看到穴口周圍有白色菌絲。袋溫比室溫低1~2℃,室溫一般控制在26~28℃,第七天進行第一次翻堆,檢查菌袋發菌及雜菌感染情況,發現雜菌及時處理,漏種的及時補上。以后7~10天翻堆一次,前兩次翻堆,一定要輕拿輕放,以后幾次翻堆,手法可以加重,增強刺激,每天通風2~3次,每次30分鐘。 
      11~15天:菌絲已開始旺盛生長,菌絲生長4~6厘米,新陳代謝也隨之旺盛,袋溫和室溫相等或比室溫高1~2℃,室溫應控制在24℃以下,以降溫為主,加大通風,進行第二次翻堆。 
      16~20天: 菌絲大量繁殖,穴口菌絲生長7~10厘米左右,袋溫比室溫高3~5℃,室溫可控制在22~24℃,以降溫為主,適當通風。此時菌袋內氧已缺乏,滿足不了菌絲生長發育的需要,應打開套袋袋口,進行通風換氣。 
      20天后用不銹鋼針、竹針等刺孔增氧,每隔10天刺一次,逐次加大、加深,每個菌袋大約可刺40~60個孔。枝條菌種可分次拔除,每次2~3根,拔枝條后溫度可突然增高,要加大通風。 
      21天以后:接種穴菌絲連接,隨著刺孔增氧,菌袋自然升溫比室溫高5~10℃,注意通風,散堆降溫。 
      穴口菌絲相互連接以后的主要任務是合理科學地利用翻堆,通風調溫,滿足菌絲發育對溫度的要求,基本達到恒溫,此項工作一直保持到菌袋培養結束,約50~60天。 
      50~60天: 袋表疣狀物產生,棕色色素分泌增多,50天后去掉門窗遮蔭物,給以光線刺激,促使菌袋生理成熟。脫袋前,把溫度提高到27~28℃保持四天,使菌絲分解木質素,并積累大量營養,為出好菇作準備。 
      三. 出菇期管理 
      香菇發菌期管理全部在室內完成,要達到并滿足菌絲體生長發育的要求,恒溫培養好菌袋,只要改造控制小環境,是完全可行的,難度并不大。 
      出菇管理完全在室外菇棚里完成,受小環境條件和大自然的影響和制約。要讓其多產菇、產好菇,要達到讓原基順利發育,菇蕾形成,子實體生長等條件要求,是件很復雜的事,必須合理利用大自然環境條件,科學創造人為條件,才有可能達到。生長優質香菇并不是菌種的固有特性,完全決定于管理技術、人為地創造環境條件,滿足優質菇的形成和生長的需要。其具體管理技術和措施如下: 
      (一)栽培場所 
      1.場地選擇:菇棚要選擇向陽、背風、地勢高燥、平坦、不積水、環境清潔衛生、水源充足,進出料方便,大、小滿足種植量需要的場所。如大田、房前屋后、村邊、楊樹林等均可。 
      2.菇棚的選擇:日光溫室、塑料大棚均可。棚膜上覆蓋草簾或作物秸稈,作遮蔭及菇棚降溫用。草簾的厚薄疏密可隨季節、天氣、菌袋不同階段及子實體的生長情況,隨時靈活調節。楊樹林林蔭下建2m寬的中棚或1m寬的小拱棚也行。 
      菇棚要建的既牢固,又省工省料,也可用木柱、水泥柱代替磚墻,也可根據不同需求加以革新、改進。北方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經改造即可使用。 
      3. 菌袋排放: 菌袋豎排在菇架上,袋距4厘米左右,1m2菇架,可排放約30~40袋。 
      (二)出菇管理 
      菌袋培養成熟后,局部轉色后即可脫袋轉色。脫袋出菇,便于管理,畸形菇少,菇潮集中,是成功的傳統方法。 
      1.脫袋的標準(生理成熟的標準) 
      (1) 菌袋培養時間在60天左右。 
      (2) 用手托菌袋有彈性和質輕感。 
      (3) 疣狀突起物占袋表的四分之三以上,疣狀物變軟,有彈性,用手指輕壓下陷,松開手指又復原。狀如蒸熟的蒸饃。 
      (4) 淺棕色素分泌物占袋表的二分之一以上。 
      (5) 總有效積溫達到1200~1300℃。 
      上述條件綜合判斷,靈活掌握,不可硬套。如時間已達60天,但未達到生理成熟,可能是培養溫度低于20℃,曝光過晚、或光照不足所導致,不可脫袋,過早過晚脫袋對以后的出菇都不利,影響產量和質量。 
      2.脫袋方法及注意事項 
      (1)將菌袋運至菇棚或專設的轉色基地。 
      (2)用利刀把薄膜切開,所用刀片及切線部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。切口不可過深,以劃破薄膜為準,不可傷及菌絲。 
      (3)脫袋在菇棚內進行,如專設轉色場地,要邊脫袋,邊擺放,邊蓋薄膜,防止菌袋、菌膜脫水干燥。 
      (4)脫袋最好選陰天或晴天早、晚進行,大風天氣不宜進行脫袋。 
      (5)有雜菌感染的菌袋,不脫袋,采取帶袋出菇。 
      (6)事先將專用轉色場所或菇棚用噴霧器灑濕,保持空間相對濕度85%。 
      3. 轉色管理 
      轉色是香菇獨有的特性,是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,進而達到生理成熟發生子實體的標志和生理過程。菌袋表面先長出一層白色絨毛狀的氣生菌絲,接著倒伏,形成一層薄薄的菌膜,同時開始分泌色素,吐出黃水,菌袋由白色轉向粉紅,棕紫褐色,帶金屬光澤,形成被稱作“人造樹皮”的菌膜,即轉色。轉色管理的具體措施為: 
      (1)脫袋后1~4天,密閉薄膜,不翻動菌袋,保持溫度18~22℃,濕度85%,遮六成蔭。如溫度高于23℃,揭膜通風一次(23~30分鐘),直到菌袋表面長滿一層白色氣生菌絲。當再生氣生菌絲變為濃白時,要拉大干濕差,每天揭動薄膜通風1~2次,每次30分鐘,增加菌絲體與空氣和陽光的接觸,促使菌絲倒伏,并分泌色素。 
      (2)第5~8天,菌膜表面分泌一層黃紅色至棕紫色的水珠。,此時應結合揭膜通風,連續兩天給菌袋噴水,第一天用噴霧器輕噴,把黃紅色的水珠沖散。第二天加壓重噴,把過濃的棕紅色水珠沖凈,然后待袋表菌絲干燥,不粘手時再覆蓋薄膜,以后在保證溫度的同時,每天通風2~3次,加速空氣流通,至轉色結束,轉色一般8~12天完成。正常的轉色為菌袋表面形成一層棕紫色菌膜,薄而均勻,色澤一致,并帶有金屬光澤。 
      (3)第9~15天 ,轉色結束后,每天進行干濕差及溫差刺激,晝夜溫差拉大到10℃以上,但要掌握最低15℃,最高30℃,連續3~4天,即可有大量菇蕾發生。 
      4. 變溫催蕾 
      香菇屬低溫、變溫結實性菇類。菌絲體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時,在溫度較低,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下,菌絲生長迅速變慢,養分和水分積貯在一起,用以抵抗外界不良環境,迫使其開始糾結成“盤狀”組織,盤狀組織不斷得到營養而膨脹,進而形成原基,轉色后一直處在高溫、恒溫或過分干燥的條件下,原基便很難形成,即使形成也會死掉。因此,原基形成必須創造一個溫差和干濕差條件,保證原基形成并正常發育成菇蕾。具體措施如下: 
      (1)拉大菇棚溫差,低溫、變溫催蕾。菇棚溫差必須拉大到10℃以上,相對濕度85%,夜間10時后,揭開薄膜,降低溫度,造成晝夜溫差10℃以上,干濕差15%,連續處理3~4天,菌絲便可互相糾結形成原基。出過一、二茬菇的菌袋,養好菌,浸過水分,含水量在60%左右時,也必須用上述辦法催蕾。因北方比南方溫差和濕差大,所以比南方形成原基多,出菇多,產量高,質量也好。 
      (2)創造適宜的溫度和通風條件:催蕾后原基形成,棚內濕度控制在85%左右,每天通風1~2次,時間長短根據天氣和溫度而定,高溫高濕應早晚通風,時間可長些。溫度低在中午通風,時間應短些。溫度在30℃以上,遮蔭物要加厚,菇棚底部薄膜全部揭開,加大通風,大風天氣少通、小通風或不通風。一定要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。 
      (3)保溫保濕:原基形成后,成活時間僅為3~6天,此期間內,必須創造發育成菇蕾的條件,使這些已形成的原基能轉化為菇蕾,不然原基要死亡,誤一茬菇。原基形成后,保持較為恒定的溫度和濕度3天左右。溫度為15~30℃,濕度75~85%,適當給予散射光。大量菇蕾產生后,進而可生長為子實體。 

      5. 間歇期養菌 
      每采摘完一茬菇后,菌袋要休養4~7天,長者達數10天。待菌絲恢復生長,采過菇的穴孔里,又長滿白色菌絲,菌絲積蓄一定養分,為間歇養菌。其作法如下: 
      (1) 遮蔭、光線要暗,遮7~8成蔭,如發菌室的陰暗度。因強光對菌絲的生長和復壯不利,還能抑制菌絲的生長,加速老化。長時間的強光照射,可使菌袋變軟或散團、斷袋,造成減產或從此不再出菇。 
      (2) 適當提高菇棚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。濕度過低或溫差過大,空氣相對濕度過小,對菌絲復壯及生長不利。間歇養菌期,要把溫度提高到24℃,濕度保持在75~85%。 
      (3) 加大通風,保持環境空氣清新。提高溫、濕度后,菌絲體生長代謝旺盛,需要大量的氧氣,同時也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,應加強通風,排出二氧化碳,防止后期雜菌感染。 
      (4) 防止長時間大雨沖淋。間歇期養菌,如遇陰雨期可揭開薄膜,短時間淋點小雨,增加菌袋含水量和空氣濕度,但不能長時間大雨沖淋。菌袋養好后,及時補水、催蕾,進行出菇管理。 
      6. 補水 
      每采一茬菇,補一次水,菌袋補水的方法很多,現介紹幾種較實用的方法: 
      (1) 補水器補水法:利用補水器補水,簡單、方便、快速,補水器再配以缸、盆、筒盛水容器,2~3人配合,在原菇棚進行,每小時可補水300袋左右。補水時接通補水器電源,將插管刺入菌袋,把菌袋完全浸沒在水中,袋內空氣全部被抽出,造成負壓,水分便均勻自然浸入袋內,達到水量后,拔出插管,刺入另一袋。 
      (2)注水器補水法:用空心金屬管制成的注水器,管長25厘米,尖椎空心,鉆有20多個出水小孔,注水時先在菌袋一端,用同樣規格鋼筋打一個注水孔,把農用噴霧器噴頭取下,換上注水器,把注水器插入菌袋注水孔內,借助噴霧器的壓力把水輸入菌袋。 
      (3) 噴淋補水法:將需補水菌袋用梅花釘板抽打幾下,或用雙手緊抓住菌袋,十個指頭向袋表菌皮按壓,稍有“吱吱”響聲,指痕部位略有微凹,外膜受到震裂,有利于水分吸收。利用霧灌噴頭向袋表直接噴水,前1~2天要小水細噴、勤噴,每天3~4次,待菌袋表皮菌膜濕潤,基質吸收一定水分后,可加大噴水量,采用大水、粗噴、勤噴,并向空中和地面噴水,加速水分吸收,一般噴水3~4天即可。 
      補水后的菌袋,通風1~2小時,袋表水分稍晾干后,進行正常變溫催蕾管理。 
      采過3~4茬菇后,生物學轉化率達70%左右時,為保障后期產菇的數量和質量,結合補水,可適當補充營養。補充營養以易轉化吸收的、速效的營養物質為主,如葡萄糖、B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,各營養成分的配比及用量根據產鮮菇量多少,進行估算補充。 
      四. 采收 
      采菇時一手按住菌袋,一手捏菇柄基部,先左右搖動,再向上輕輕拔起。注意不要把菇根留在菌袋上。這樣容易引起菌袋腐爛感染雜菌,也不要帶起大塊培養料,不然會損壞菌袋菌膜造成創傷變形,影響下茬菇蕾形成。要采大留小,不碰傷周圍小菇蕾。叢生菇或生長較密的菇,可用小刀分割采下。 
      采下的鮮菇要裝在竹筐、塑料筐等硬質容器里,不要裝在布袋、編織袋里,防止相互擠壓損傷。分檢及切根時,手指要捏住菇柄,不要捏菇蓋,否則菇蓋易變色,影響菇質。 
      鮮銷菇是指保鮮香菇對外出口,菇的質量標準要求較高,一般菌蓋直徑4厘米以上,菌膜微離,不開傘,無畸形,采收后用不銹鋼刀、竹片刮凈菇柄下端粘附的培養基,及時放入冷庫保管,防止變色、變質及開傘。用硬質衛生的容器盛裝,及時銷售。 



      Copyright 2019 福建省南平市農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 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_在线看黄网站_在线看黄色网站_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专区免费
    1. <tt id="0zdwo"></tt>
    2. <strike id="0zdwo"></strike>
      <tt id="0zdwo"></tt>
      1. <tt id="0zdwo"></tt>